手机浏览中华陶瓷网2018-11-15 浏览数:
传统艺术如何走进大众的生活,与时下的年轻人对话,使陶瓷文化这一中华名片源远流长,已不仅是艺术家们要思考的问题,更成了整个陶瓷产业要肩负起的责任。
微世界里写人生。一头浪漫的微卷中长发,双颊略显黝黑,身姿挺拔健硕,神态潇洒自若,有着“美声歌唱家”般的优雅气质,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——陶瓷微书艺术家王芝文
很难相信,这位自称“因长时间在灯光下创作,结果皮肤被烤黑的”幽默大师,竟有着如此细腻轻柔的笔触,可以将10万多个针头大小般的字,藏于瓷器上的一朵牡丹花之下。
这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的陶瓷微书艺术,毫厘之小,画面之美,让整个世界都为之惊叹。
王芝文起初在陶瓷厂负责陶瓷设计,醉心于微书创作的他,开始尝试把微书在陶瓷上写成画,使最后的成品既是书法,也是绘画,近看是一首诗,远观是精美绝伦的瓷器。
字越写越小,格局却越写越大。在2014年底,「陶瓷微书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王芝文是它的创造者。他的作品,先后被人民大会堂、中国美术馆、故宫博物院、美国希腊等国各大博物馆收藏。
一只蚂蚁就能占据七个字的微书
更令人惊叹的是,王芝文创作时并未借助放大镜,仅靠裸眼完成!除了要在方寸之地以裸眼写出巨幅篇章的难度,由于陶瓷材质的特殊,每一件作品需要烧制3次才可以完成,这就需要创作人熟知陶瓷烧制的原料、配方、工艺。因此,陶瓷微书成为了一门难以传承的绝艺。
创作难,传承更难。陶瓷微书对从艺者的要求之高,使很多学徒望而却步,目前仍没有人可以出师,这让王芝文担忧陶瓷微书成为一个人的艺术。希望王芝文能将陶瓷微书传播到更多地方,让这个年轻的艺术瑰宝不要沦为一曲绝唱。
陶瓷艺术面临传承难题的不止陶瓷微书。中国陶瓷四大瑰宝之一的釉下彩,也曾一度濒临失传。近几年,景德镇大师瓷器遭遇有价无市,文人瓷画也面临传承危机...
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带来了一个俗中有雅、雅中有俗、雅俗共赏的新时代,因此在整体泛娱乐化的社会,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很容易成为“不接地气”的代名词。创新太难,完全传统又无奈地失去受众。
传统艺术如何走进大众的生活,与时下的年轻人对话,使陶瓷文化这一中华名片源远流长,已不仅是艺术家们要思考的问题,更成了整个陶瓷产业要肩负起的责任。
作为陶瓷行业的大品牌——法恩莎瓷砖,一直努力在传承传统陶瓷艺术与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之间,寻找一个结合点。新推出的法恩莎臻稀石大板系列瓷砖,便全面挖掘传统制瓷工艺,对釉下彩进行了有效的传承,将瓷砖当成艺术品来打磨,使釉下彩这种传统艺术走进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中,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承陶瓷文化。
(图片来源:法恩莎瓷砖公众号,侵删)
法恩莎臻稀石大板—枫丹白露
高于90度以上的光泽度,外观与天然名石如出一辙,带来臻善之美的“真”石感受。原创设计,极致的工艺还原真石的灵动纹理。遵循着简约风格,甄选天然的珍稀石材为蓝本,采用全系列多种工艺搭配,打造瓷砖真实触感。
(图片来源:法恩莎瓷砖公众号,侵删)
法恩莎臻稀石大板—爱马仕灰
纹理不一,风格多变,或淡雅、或华丽、或时尚、或高贵,每一款都能满足不同审美的装饰需求。除此之外,釉料利用率可高达98%,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,符合现代消费健康环保的追求。
陶瓷文化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遗产,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。法恩莎瓷砖秉承“悠时尚享生活”的理念,在传承陶瓷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创新,让陶瓷文化融于百姓的日常生活,通过瓷砖的“诉说”,穿越时空阻隔,触摸千年陶瓷文化。
(文章来源:法恩莎瓷砖公众号,侵删)
本文二维码
使用手机微信“扫一扫”功能,扫描以上二维码,即可将本文发布到“朋友圈”中。
微信公众号
扫描左侧二维码,关注中华建材网官方微信公众号。实时掌握最新建材行业动态,了解最实用的建材产品知识。
法恩莎臻稀石大板系列采用一石多面技术,实现瓷砖表面多种纹理,纹理的细节之处更显天然石材的神韵与内涵,面与面之间的纹理相互协调,有机统一,浑然天成,铺贴效果更丰富自然。[详情]
返回品牌首页返回资讯动态首页版权与免责声明:
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联系我们,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,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
本文地址:https://faenza.co.chinaceram.cn/news/itemid-90203.shtml
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: 中华陶瓷网
目前品牌在全国门店数量约为100-300家,并计划在空白区域继续招商
公司名称:佛山市法恩安华卫浴有限公司
加盟电话:*****0-…获取联系电话
免费加盟热线: